探讨低压电力电容器的发展历程和变化
第一代低压电力电容器,其结构采用油浸式电容器纸作为介质,电容元件为扁平元件,液体介质采用矿物油等,产品体积大、有功损耗达到0.2-0.5%左右。
70 年代,随着金属化膜替代电容器纸的应用,电容器元件由扁平式改为圆形结构,由于具有自愈性能,产品的场强大大提高,使产品体积大大缩小,液体介质也大部分采用矿物油或树脂,有功损耗在0.12左右。
80 年代,各电容器厂家已推出圆柱型结构的产品,称为第三代的低压电力电容器,其元件采用超级薄的金属化膜,内充天然油或树脂密封于铝壳中,使体积更加减小,有功损耗降到0.3W/kvar。
目前国内生产的低压电力电容器均是80 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。引进了生产技术与关键设备,所生产出的产品结构为方形或椭圆形,一般使用超薄的金属化膜,统计使用寿命平均在两年以上。
随着低压电力电容器的无功补偿装置产品逐渐向小型化、无油化和环保化方向发展的趋势,从而迎来了充气式低压电力电容器的出现。
库克库伯充气式低压电力电容器
采用金属化膜填充特殊保护气体,内置独特的安全型保护装置,其关键特点是实现了介质的革命,实现了电介质的气体化。从而产生了理论上真正的干式电容器以及具有防火阻燃,安全可靠等多种特点的新一代产品。